山水畫的十二忌:所謂元代饒自然在《山水家法》提出此說:一、布置迫塞,;二,、遠近不分;三,、山無氣脈,;四、水無源流,;五,、境無夷險;六,、路無出入,;七、石止一面,;八,。樹少四枝;九,、人物傴僂,;十、樓閣錯雜,;十一,、滃淡失宜;十二,、點染無法。山水畫中布置樓閣,,錯雜曲折,,反可顧盼
生姿,饒氏以為忌者,,乃指以界畫樓閣為主的畫材而言,。
◇八格
北宋韓拙《山水純?nèi)诽岢觯骸胺伯嬘邪烁瘢菏隙鴿櫍畠舳?,山要巍峨,,泉宜灑落,,云煙出沒,野徑迂回,,松偃龍蛇,,竹藏風雨也?!?
◇七候
清代戴熙《習苦齋畫絮》提出:“作畫須得七候:一,、精楮(紙);二,、筆與手稱,;三、色墨凈,;四,、新游山水,或新見名跡,;五,、索畫者工賞鑒;六,、意興,;七、工夫當不生不熟之際,。七候備而后佳構(gòu)成,。”
◇六氣
清代鄒一桂《小山畫譜》提出:“畫忌六氣一曰俗氣,,如村女涂脂,;二曰匠氣,工而無韻,;三曰火氣,,有筆仗而鋒芒太露;四曰草氣,,粗率過甚,,絕少文雅;五曰閨閣氣,,描條軟弱,,全無骨力,六曰蹴黑氣,,無知妄作,,惡不可耐。”
◇六長
對繪畫技法所舉的六種長處,。有兩說:一是北宋劉道醇《圣朝名畫評》提出識畫之訣,,在乎明六要而審六長:“所謂六長者:粗鹵求筆一也,僻澀求才二也,,細巧求力三也,,狂怪求理四也,無墨求染五也,,平畫求長六也,。”二是清代王昱《東莊論畫》:“畫有六長:氣骨古雅,、神韻秀逸,、使筆無痕、用墨精彩,、布局變化,、設色高華是也,六者一有未備,,終不得為高手,。”
◇六要
對繪畫創(chuàng)作提出的六個要求,。有兩說:一是五代梁荊浩《筆法記》:“夫畫有六要:一曰氣,,二曰韻,三曰思,,四曰景,,五曰筆,六曰墨,?!薄皻庹撸碾S筆運,,取象不惑,;韻者,隱跡立形,,備儀(一作遺)不俗,;思者,刪撥大要,,凝想形物,;景者,制度時因,,搜妙創(chuàng)真,;筆者,雖依法則,,運轉(zhuǎn)變通,,不質(zhì)不形,如飛如動,;墨者,,高低暈淡,品物淺深,,文彩自然,,似非因筆?!倍潜彼蝿⒌来肌妒コ嬙u》提出識畫之訣,,在乎明六要而審六長:“所謂六要者,氣韻兼力一也,,格制俱老二也,,變異合理三也,彩繪有澤四也,,去來自然五也,,師學舍短六也?!?
◇六法
品評人物畫的六項標準,,南朝齊謝赫《古畫品錄》所舉“六法”為:[color=#ff0000,strength=3)]氣韻生動,、骨法用筆,、應物象形、隨類賦彩,、經(jīng)營位置,、傳移模寫(一作傳模移寫)。唐張彥遠《歷代名畫記》將“氣韻生動”,、“骨法用筆”列為首要之法,。清代鄒一桂《小山畫譜》則認為“以六法言,當以經(jīng)營為第一,,用筆次之,,賦彩又次之,傳模應不在內(nèi),,而氣韻則畫成后得之,,一舉筆即謀氣韻,從何著手,?以氣韻為第一乃賞鑒家言,,非作家法也,。”其后論者益眾,,并逐漸應用到山水,、花鳥等畫科,且已習慣地成為“中國畫”的代名詞?,F(xiàn)代錢鐘書重新作了標點:“六法者何,?一、氣韻,,生動是也,;二、骨法,,用筆是也,;三、應物,,象形是也,;四、隨類,,賦彩是也,;五、經(jīng)營,,位置是也,;、傳移,,模寫是也”,。(《管錐編》第四卷)
◇四難
清代盛大士《溪山臥游錄》謂:“畫有四難:筆少畫多,一準也,;境顯意深,,二難也;險不入怪,,平不類弱,,三難也;經(jīng)營慘淡,,結(jié)構(gòu)自然,。四難也。清代盛大士《溪山臥游錄》謂:“畫有三到:理也,,氣也,,趣也。非是三者,,不能入精妙神逸之品,,故必于平中求奇,,純綿裹鐵,虛實相生,?!?
◇三病
指用筆的三種疵病。北宋郭若虛《圖畫見聞志》卷一《論用筆得失》,,“畫有三病,皆系用筆,,所謂三者:一曰版(板),,二曰刻,三曰結(jié),。版者腕弱筆癡,,全虧取與,狀物平褊,,不能圓渾也,;刻者運筆中疑,心手相戾,,鉤畫之際,,妄生圭角也:結(jié)者欲行不行,當散不散,,似物凝礙,,不能流暢也?!敝袊嬛匾曈霉P,,重視線條美,畫中若無線條美,,謂之“無筆”,。
◇三品
指品評書畫藝術(shù)的三個等級,即神品,、妙品,。能品。唐代張懷瓘《書斷》評歷代書法家,,立神,、妙、能三品,,源于南朝梁庾肩吾《書品》的上,、中、下三等(每等又分上,、中,、下,,共為九例);北宋劉道醇《圣朝名畫評》以此評畫,,元代夏文彥,、明代王世貞沿襲之。又唐代朱景玄《唐朝名畫錄》援李嗣真《書后品》在上,、中,、下三等九品之外立逸品。北宋黃休復《益州名畫記》則分逸,、神,、妙、能四格,。謂“畫之逸格,,最難其儔,拙規(guī)矩于方圓,,鄙精研于彩繪,,筆簡形具,得之自然,,莫可楷模,,由于意表,故目之曰逸格爾,?!薄按蠓伯嬎嚕瑧锵笮?,其天機迥高,,思與神合,創(chuàng)意立體,,妙合化權(quán),,非謂開廚已走,撥壁而飛,,故目之曰神格爾,。”“畫之于人,,各有本性,,筆精墨妙,不知所然,,若投刃于解牛,,類運斤于斫鼻,自心付手,,曲盡玄微,,故目之曰妙格爾,。”“畫有性周動植,,學侔天功,,乃至結(jié)岳融川,潛鱗翔羽,,形象生動者,,故目之曰能格爾?!彼位兆谮w佶評畫,,以神、逸,,妙、能為序,。清代黃鉞細分至二十四品,。三絕中國書畫術(shù)語,有兩說:一是詩,、書,、畫三者都有很高成就稱為“三絕”。唐玄宗李隆基曾題字于鄭虔的山水畫上曰“鄭虔三絕”,。二是在畫史上,,東晉顧愷之被稱為“三絕”,《晉書》顧愷之本傳,,稱顧具有“才絕,、畫絕、癡絕”,。明清間,,也有把“才絕、畫絕,、書絕”稱為“三絕”的,。
◇立意
中國畫術(shù)語。指畫家對客觀事物反復觀察而獲得豐富的主題思想,。唐代王維說:“凡畫山水,,意在筆先?!睆垙┻h也說:“意在筆先,,畫盡意在?!薄肮菤庑嗡?,皆本于立意,。”立意有高低深淺之分,。清代王原祁說:“如命意不高,,眼光不到,雖渲染周致,,終屬隔膜,。”
◇位置
所謂“經(jīng)營位置”,,即指繪畫構(gòu)圖布局中要配置適宜,,匠心獨運。清代王昱《東莊論畫》謂:“作畫先定位置,。何謂位置,?陰陽、向背,、縱橫,、起伏、開合,、鎖結(jié),、回抱、勾托,、過接,、映帶,須跌宕欹側(cè),,舒卷自如,。”
◇起結(jié)
指繪畫構(gòu)圖時起手要寬以起勢,,緊以歸結(jié),,有全局觀點,不局限于一角,,務得通盤貫氣的局勢,。清代王昱《東莊論畫》說:“凡畫之起結(jié),最為緊要,。一起如奔馬絕塵,,須勒得住,而又有住而不住之勢,。一結(jié)如萬流歸海,,收得盡,而又有盡而不盡之意?!睆堬L論畫:“善棋者落落布子,,聲東擊西,漸漸收拾,,遂使段段皆贏,,此弈家之善用松也。畫也莫妙于用松,,疎疎布置,,漸次逐層點染,遂能瀟灑深秀,?!保ā队駧咨椒慨嬐怃洝罚?
◇胸有成竹
北宋文同(字與可)主張畫竹必先“胸有成竹”。蘇軾在《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》中說:“畫竹,,必先得成竹于胸中”,,自稱系“與可之教予如此?!庇衷凇稌搜a之所藏與可竹三首》詩中,,贊曰:“與可畫竹時,見竹不見人,。豈獨不見人,,嗒然遺其身,。其身與竹化,,無窮出清新?!瓣搜a之在《贈文潛甥楊克一學文與可畫竹求詩》中,,也有“與可畫竹時,胸中有成竹”之句,。所謂“胸有成竹”,,乃言畫家創(chuàng)稿之前,對形象塑造,、構(gòu)圖布局已有成熟的構(gòu)思,,故能“一發(fā)而得其妙解”。
◇遷想妙得
東晉顧愷之《魏晉勝流畫贊》:“凡畫,,人最難,,次山水,次狗馬,,臺榭一定器耳,,難成而易好,不待遷想妙得也,?!贝伺c西晉陸機《文賦》中所謂“浮藻聯(lián)翩”含意相若,。但“遷想”比之“聯(lián)想”更廣泛,更有目的性,,畫家的“想象力”出于“遷想”,,也是畫家“神思”的基礎(chǔ)。故歷來論中國畫學的“氣韻生動”,,賴“遷想妙得”有以致之,。
◇惜墨如金
意即用墨要恰如其分,不可任意揮霍,,盡可能做到用墨不多而表現(xiàn)豐富,。相傳北宋山水畫家李成“惜墨如金”,所畫寒林,,以渴筆畫枯枝,,樹身只以淡墨拖抹,但在畫面上,,仍然獲得“山林藪澤,、平遠險易”的效果。清代吳歷曾說:“潑墨,、惜墨,,畫家用墨之微妙,潑者氣磅礴,,惜者骨疏秀,。”錢杜說:“云林(倪瓚)惜墨如金,,蓋用筆輕而松,,燥鋒多,潤筆少,,以皴擦勝渲染耳,。夫渲染可以救枯瘠,,生云煙,,迂翁又何嘗頃刻離是法哉!特不肯用濕筆重墨耳,?!保ā端蓧禺嫅洝罚┒缄U述了“惜墨如金”的含義和作用,。
◇意到筆不到
中國畫術(shù)語。指畫貴含蓄,,筆雖未到,,卻能在意境中得之。唐代張彥遠論吳道子畫:“意在筆先,畫盡意在,,雖筆不周而意周也,。”北宋蘇軾跋趙云子畫:”筆略到而意已俱,?!鼻宕鷲翂燮秸f:“今人用心在有筆墨處,古人用心在無筆墨處,,倘能于筆墨不到處觀古人用心,,庶幾擬議神明,進乎技已,?!币馀c筆的關(guān)系即虛與實的關(guān)系,用筆實處見虛,,虛處見實,,乃臻“通體皆靈”之妙。
◇解衣盤礴
中國畫術(shù)語,。解衣,,即袒胸露臂;盤礴,,即隨便席地盤坐,。意欲全神貫注于繪畫?!肚f子·田子方》載:“昔宋元君將畫圖,,眾史皆至,受揖而立,,砥筆和墨,,在外者半,,有一史后至,,儃儃然不趨,受揖不立,,因之舍,,公使人視之,則解衣盤礴,,贏(同裸),。君曰:‘可矣,是真畫者也,?!鼻宕鷲翂燮揭嗾f:“作畫須有解衣盤礴,旁若無人,然后化機在手,,元氣狼籍,。”
◇形似
與“神似”對稱,。中國畫術(shù)語,。指藝術(shù)作品的外在特征。戰(zhàn)國荀況有“形具而神生”之說,。南朝齊范縝亦有“形存則神存,,形謝則神滅”之說。形似與神似是統(tǒng)一的,。南朝宋宗炳雖主“萬趣融其神思”,,仍然堅持“以形寫形”、“以色貌色”,。東晉顧愷之說得更明確,,即所渭“以形寫神”。清代鄒一桂說:“未有形不似反得其神者,?!惫省靶嗡啤睘槔L畫的始基。但于形似中求神采,,仍為藝術(shù)造形之終極,。參見“神似”。
◇神似
與“形似”對稱,,中國畫術(shù)語,。指主客觀相統(tǒng)一,由事物的表象到意象的深化,。即“神者形之用,,形者神之質(zhì)”。北宋蘇拭有“論畫以形似,,見與兒童鄰”之說,。袁文曰,“作畫形易而神難,。形者具形體也,,神者其神采也。凡人之形體,,學畫者往往皆能,,至于神采,自非胸中過人,,有不能為者,?!秉S休復論“六法”云:“惟形似、氣韻二者為先,,有氣韻而無形似,,則質(zhì)勝于文;有形似而無氣韻,,則華而不實,。”其“氣韻”即“神似”,。晁以道,、楊慎、李贄等,,皆有闡述,,“畫不徒寫形,正要形神在”,。故”形神兼?zhèn)洹笔抢L畫藝術(shù)的定論,。參見“形似”。
◇不似之似
中國畫術(shù)語,。指畫家筆下的藝術(shù)形象,,不只是照搬客觀物象,而有所概括,、取舍,、調(diào)節(jié),以求收到比生活更高的藝術(shù)效果,。初見于明代沈顥《畫麈》:“似而不似,,不似而似?!鼻宕瘽}詩亦有:“名山許游未許畫,,畫必似之山必怪,變幻神奇懵懂間,,不似似之當下拜,。”現(xiàn)代齊白石說的“不似之似”,,即石濤說的“不似似之”,。黃賓虹說:“絕似物象者與絕不似物象者,,皆欺世盜名之畫,,惟絕似又絕不似于物象者,此乃真畫”傅抱石曾列作畫程序:不似(入手)——似(經(jīng)過)——不似(最后),。(《中國繪畫理論》)
◇敗墻張索
中國畫術(shù)語,。指壁痕如畫,,引人“遷想妙得”。語出北宋沈括《夢溪筆談》,。仁宗天圣(1023一1031)間圖畫院祗候陳用之,,患其山水畫不及古人,求教于度支員外郎宋迪,,迪曰:“此不難耳,。汝當張(掛)索(白紙)于敗墻,朝夕觀之,,觀之既久,,隔索見敗墻上高平曲折,皆成山水之象,。心存目想,,神領(lǐng)意造,恍然有人禽草木飛動,,則隨意命筆,,自然天就,不類人為,,是謂活筆,。”用之自此畫格日進,。郭熙見楊惠之塑山水壁,,亦有所感,令圬者不用泥掌,,止以手槍泥于壁,,或凹或凸,俱所不問,,于則以墨隨其形跡,,暈成峰巒林壑,加以樓閣,、人物之屬,,宛然天成,謂之“影壁”,。此法實即“敗墻張素”之余意,。
◇謹毛失貌
國畫術(shù)語。西漢劉安在《淮南子·說林訓》中提到“尋常之外,,畫者謹毛而失貌”,。意謂作畫不能細逐微毛,若然,,便會使畫面的大貌(整體)有失,。清代王昱說:“畫失大貌為大失,,失細節(jié)為小失,小失易改,,大失難救,,畫者不宜不慎?!?
◇吳裝
亦稱“吳家樣”,。中國畫的一種淡著色風格。相傳始于唐吳道子的人物畫,,故名,。北宋郭若虛《圖畫見聞志》卷一《論吳生設色》:“嘗觀(吳道子)所畫墻壁卷軸,落筆雄勁而敷彩簡淡,;或有墻壁間設色重處,,多是后人裝飾。至今畫家有輕拂丹青者,,謂之‘吳裝’(夾注:雕塑之像,,亦有吳裝)?!焙髞硪炱淞x稱淺絳山水畫為“吳裝”,。
◇曹衣
指兩種相對的衣服褶紋表現(xiàn)程式。相傳唐代吳道子畫人物,,筆勢圓轉(zhuǎn),,衣服飄舉;而北朝齊曹仲達畫佛像,,筆法稠密重疊,,衣服緊窄,后人因稱“吳帶當風,,曹衣出水”,。這兩種著名的描法,也流行于古代雕塑和鑄像,。一說曹指三國吳的曹不興,,吳指南朝宋的吳*。見北宋郭若虛《圖畫見聞志》卷一《論曹吳體法》,。
◇春蠶吐絲
用于形容線描人物畫的特征,。論者稱顧愷之的線描,宛如“春蠶吐絲”,。意能畫出細韌柔和,,連綿不輟的性能。與鐵線描的感覺不同,,前者柔荑,,后者剛挺,。
◇九朽一罷
中國畫術(shù)語,。古人說:畫家于人物,,必“九朽一罷”。即先以朽筆(如柳條木炭)鉤劃形狀,,數(shù)次修改,,故曰?!熬判唷薄丁熬判唷敝^其多次),;繼以墨線描成,故曰“一罷,?!北彼沃芗儎t以書法“落筆便成”而主張繪畫亦要“一氣呵成”;“書畫同一關(guān)捩,,善書者又豈先朽而后書耶,?”但清代盛大士卻認為:“今人每以不用朽筆為能事,其實畫之工拙,,豈在朽不朽乎,?”(《溪山臥游錄》)
◇粉本
中國古代繪畫施粉上樣的稿本。唐代吳道子曾于大同殿畫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,,一日而畢,。玄宗問其狀,奏曰:“臣無粉本,,并記在心,。”元代夏文彥《圖繪寶鑒》:“古人畫稿謂之粉本,?!逼浞ㄓ卸阂皇怯冕槹串嫺迥€密刺小孔,把粉撲入紙,、絹或壁上,,然后依粉點作畫。二是在畫稿反面涂以白堊,、土粉之類,,用簪釵按正面墨線描傳于紙、絹或壁上,,然后依粉痕落墨,。后引伸為對一般畫稿的稱謂。
◇小品
亦名“宋人小品”,。語出佛經(jīng),,佛家稱樣本為“大品”,,簡本為“小品”。中國畫小品盛行于宋代,,徽宗趙佶建成龍德宮,,命待詔圖畫宮中屏壁,皆極一時之選,。一說這是屏風上的飾圖,,有方有圓,每屏嵌十多幅,。圓型的常用紈扇嵌入,。一說乃壁畫的粉本,雖小也不輕心率意,。南朝宋宗炳謂:“豎劃三寸,,當千仞之高;橫墨數(shù)尺,,體百里之迥,。”也正如唐代王維所說“咫尸之圖,,寫百千里之景”,。亦有人說是燈片和窗紗上用的飾圖?!八稳诵∑贰碑嬕才c“六朝小品”文一樣具有小中見大,、雋永警辟的特色,是宋代繪畫藝術(shù)的縮影,。
◇臨摹
中國書畫術(shù)語,。學習書畫的一種手段和過程。南朝齊謝赫《古畫品錄》序言提出“六法”,,第六條為“傳移模寫”,,唐代張彥遠說:“古時好搨畫,十得七八,,不失神彩筆蹤,。”北宋黃伯思《東觀余論》認為:臨與摹有嚴格區(qū)別,,“兩者迥殊,,不可亂也”。說臨是對著他人之作,,觀其形勢而照著寫或畫,。故置字帖于旁,仿其筆畫,稱之為“臨帖”,;若置古畫于旁,,仿其用筆用色稱之為“臨畫”。摹是以薄紙(透明紙)覆在他人作品上,,隨其細大而搨之,。后人對“臨摹”用語,大都含這兩種意思,,不強調(diào)“臨”與“摹”的區(qū)別,。明末唐志契說:“臨摹最易,,神氣難得,,師其意而不師其跡,乃真臨摹也,?!鼻宕沃毓庹f:“畫工有其形而氣韻不生,士夫得其意,,而位置不穩(wěn),。”故師古人之意而未必拘其跡,,斯稱善臨摹者,。
◇書畫同源
意為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(guān)系密切,兩者的產(chǎn)生和發(fā)展,,相輔相成,,在畫史上,以先秦諸子的所謂:“何圖洛書”為書畫同源的依據(jù),,唐代張彥遠《歷代名畫記·敘畫之源流》中說,,“頡有四目,仰觀垂象,。因儷鳥龜之跡,,遂定書字之形,造化不能藏其秘,,故天雨粟,;靈怪不能遁其形,故鬼夜哭,。是時也,,書畫同體而未分,象制肇始而猶略,。無以傳其意,,故有書;無以見其形,故有畫,?!贝藶樽钤绲摹皶嬐础闭f?!兑笃酢饭盼?,其體制間架,既是書法,,又是圖畫,,近人鄭午昌說“是可謂書畫混合時代”。
◇金錯刀
寫字,、繪畫的一種技法,。《談薈》:“南唐李后主(李煜)善書,,作顫筆樛曲之狀,,遒勁如寒松霜竹,謂之金錯刀,?!薄缎彤嬜V》:“后主又作金錯刀畫,亦清爽不凡,,另為一格法,,后主金錯書用一筆三過之法,晚年變而為畫,,故顫掣乃如書法,。”按《法書要錄》也有金錯刀書一體,。李煜書畫,,已不存世,而后人頗有仿之者,,《圖繪寶鑒》,、《東圖元覽》載有:“孫尚子,善為顫筆,,見于衣服,、手足、木葉,、川流諸處,,皆若顫動?!?
◇款識
古代鐘鼎彝器上鑄刻的文字,。《漢書·郊祀志下》:“今此鼎細小,又有款識,,不宜薦見于宗廟,。”顏師古注:“款,,刻也,;識,記也,?!贝送膺€有三說;-,、款是陰字凹入者,,識是陽字突起者。二,、款在外,,識在內(nèi),。三,、花紋為款,篆刻為識,。均見《通雅》卷三十三所引,。后世在書、畫上標題姓名,,也稱“款識”,、“題款”或“款題”。畫上款識,,唐人只小字藏樹根石罅,,書不工者多落紙背,至宋代,,始記年月,,也僅細楷,書不兩行,。惟蘇軾有人行楷,,或跋語三五行。元人從款識姓名年月發(fā)展到詩文題跋,,有百余字者,。至明清題跋之風大盛,至今不衰,。
◇題跋
寫在書籍,、字畫、碑帖等前面的文字叫“題”,后面的文字叫“跋”,。清代段玉裁《說文解字注·足部》謂:“題者,,標其前,跋者,,系其后也,。”一般乃指書,、畫,、書籍上的題識之辭,內(nèi)容為標題,、品評,、考訂、記事之類,,體裁有散文,、詩、詞等,。北宋沈括《夢溪筆談》卷五載:“唐昭宗幸華州,,作《菩薩蠻》辭三章,今此辭墨本猶在陜州一佛寺中,。予頃年過陜,,曾一見之,后人題跋多,,盈巨軸矣,。”對畫幅上的題跋,,清代王概《芥子園畫傳》說:“元以前多不用款,,或隱之石隙,恐書不精,,有傷畫局耳,,至倪云林字法遒逸,或詩尾用跋,,或跋后系詩,,文衡山行款清整,沈石田筆法灑落,,徐文長詩歌奇橫,,陳白陽題志精卓,每侵畫位,,翻多奇趣”,,元代以來,,在畫上題書詩文已成為中國畫作品上增添詩情畫意的一種藝術(shù)手段。
◇黃荃畫派
中國畫流派之一,。為五代花鳥畫派的一支,,代表畫家黃筌。黃居西蜀畫院統(tǒng)治地位,,入宋后,,畫風延續(xù)將近一百年,當時花鳥畫無不以“黃家體制為準”,。北宋郭若虛在《圖畫見聞志》中“論黃,、徐體異”時說,“黃家富貴,,徐熙野逸,。”并指出黃派之畫多寫禁中珍禽瑞鳥,,奇花怪石,,用筆工整,設色堂皇,。此派畫法,,以細挺的墨線鉤出輪廓,然后填彩,,即所謂“鉤填法”,。后人評為“鉤勒填彩,旨趣濃艷”,。
◇徐熙畫派
中國畫流派之一。為五代花鳥畫派的一支,,代表畫家徐熙,。北宋郭若虛在《圖畫見聞志》中“論黃、徐體異”時說:“黃家富貴,,徐熙野逸,。”又說:“徐熙江南處士”,,“多狀江湖所有,,汀花野竹,水鳥淵魚,?!贝伺啥嘧鞔止P濃墨,略施雜彩,,而筆跡不隱,,素有“落墨花”之稱,。參見“落墨”。
◇北方山水畫派
中國畫流派之一,。中國山水畫至北宋初,,始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,郭若虛《圖畫見聞志》說:“唯營丘李成,、長安關(guān)仝,、華原范寬,智妙入神,,才高出類,,三家鼎峙,百代標程,?!庇终f:”夫氣象蕭疎,煙林清曠,,毫鋒穎脫,,墨法精微者,營丘之制也,;石體堅凝,,雜木豐茂,臺閣古雅,,人物幽閑者,,關(guān)氏之風也;峰巒渾厚,,勢狀雄強,,搶筆俱均,人屋皆質(zhì)者,,范氏之作也,。”李,、關(guān),、范的畫風,風靡齊,、魯,,影響關(guān)、陜,,實力北方山水畫派之宗師,。
◇南方山水畫派
亦稱“江南山水畫派”。中國畫流派之一,。北宋沈括《夢溪筆談》說:“董源,,工秋嵐遠景,,多寫江南真山,不為奇峭之氣,;建業(yè)僧巨然祖述董法,,皆臻妙理?!泵总馈懂嬍贰芬舱f:“董源平淡天真多,,唐無此品?!贝伺梢远春途奕粸橐淮趲?,世稱“董巨”?;莩绾挖w令穰的小景,,為此派支流。米芾父子的“米派云山”,,畫京口一帶景色,,顯出此派新貌。南宋末法常(牧溪)和若芬(玉澗)等,,皆屬南畫體系,,至元代而大盛。
◇米派
中國畫流派之一,。指宋代米芾,、米友仁父子所繪之畫。畫史上稱“大米“,、”小米”,,或名“二米”。米芾嘗與李公麟論古今山水,,少有出塵格者,,因信筆作之。自稱“無一筆李成,、關(guān)仝俗氣”。中國的傳統(tǒng)山水畫,,用筆多以線條為主,,米芾則以臥筆橫點成塊面,稱“落茄法”,,打破了線條成規(guī),。其特點,能表達煙雨云霧,、迷茫奇幻的景趣,,世稱“米氏云山”,。友仁繼承和發(fā)展家傳,善畫無根樹,、朦朧云,,每喜自題“元暉戲筆”。因父子均居襄陽和鎮(zhèn)江,,對瀟,、湘二水和金、焦二山自然景色特別陶醉,,故能畫出水氣蒸郁,、煙霧彌漫的妙趣。此派為大寫意風格,,南宋牧溪,、元代高克恭、方從義等皆師之,,對后世影響甚大,。
◇湖州竹派
中國畫流派之一。畫竹原以唐代蕭悅,、五代丁謙最有名,,但無畫跡傳世。北宋文同,、蘇軾以畫竹著于時,。元豐元年(1078)文同奉命為湖州(今浙江吳興)太守,未到任,,病故陳州(今河南淮陽),;蘇拭接任湖州太守,未幾坐獄貶黃州,。他們雖籍隸四川,,但畫史上皆謂為“湖州竹派”始祖。米芾論及:文,、蘇畫竹特點:“以濃墨為面,,淡墨為背?!痹嬛癯娠L,,李衎、趙孟,、高克恭,、吳鎮(zhèn)、柯九思等,,都是湖州竹派繼承者,,對后世影響很大,。明代蓮儒撰《湖州竹派》一卷,凡二十五人,,系輯錄《畫史》,、《畫繼》、《圖繪寶鑒》等書而成,。
◇常州畫派
亦稱“毗陵畫派”,、“武進畫派”。中國畫流派之一,,毗陵,、武進皆為江蘇常州的古地名。始于北宋居寧,,南宋於青言,,元代於務道,明代孫龍,,清代唐于光,、惲壽平等,皆屬之,。祖述徐崇嗣,、趙昌的沒骨法,以草蟲,、花卉寫生為勝,。居寧畫跡不復可見,據(jù)梅堯臣(1002一1060)詩:“寧公實神授,,坐使群輩伏,。”居寧草蟲似屬禪林墨戲一路,。孫龍受其影響,。於氏祖孫畫跡亦失傳,日本知恩院藏有南宋於子明《蓮花圖》對幅,,鈐有“毗陵於子”印,,或即於青言之作。惲壽平與唐于光實源出於氏,。惲壽平嘗言:“余與唐匹士(于光之號)研思寫生,,每論黃筌過于工麗,趙昌未脫刻畫,,徐熙無徑轍可得,殆難取則,?!睈?、唐花卉寫生,多空靈之感,,是徐崇嗣沒骨法的繼承者,,世稱“惲派”,對后世影響甚大,。
◇毗陵畫派
即“常州畫派”,。
◇武進畫派
即“常州畫派”。
◇吳門畫派
簡稱“吳門派”,。中國畫流派之一,。明代沈周與其學生文徵明,畫山水崇尚北宋和元代,,與取法南宋的浙派風格不同,,盛行于明代中期,從學者甚眾,,著名的有文伯仁,、文嘉、陳道復,、王榖祥,、陸治、錢榖等,,他們均為蘇州府人,,蘇州別名“吳門”,因稱,。在當時畫壇占有重要地位,。
◇吳派
中國畫流派之一。明代中,、晚期的代表畫派,。明中期的畫壇以“吳門畫派”為首,晚期則推崇“松江畫派”,。松江原屬吳地,,后人遂合稱兩派為“吳派”。在太湖流域一帶風靡一時,。代表畫家有董其昌,、陳繼儒、周天球,、莫是龍,、李日華、項圣謨、卞文瑜等,,董,、陳兩人為此派中堅。
◇松江畫派
簡稱“松江派”,。中國畫流派之一,。晚明松江府治(今屬上海市)下三個山水畫派的總稱。一是以趙左為首的,,稱“蘇松畫派”,;二是以沈士充為首的,稱“云間畫派”,;三是顧正誼及其子侄輩,,稱“華亭畫派”。其中“蘇松派”和“云間派”都導源于宋旭,,趙左和宋懋晉同師宋旭,。沈士充師宋懋晉,兼師趙左,。這些畫家,,除宋旭外,都是松江府人,,風格互有影響,,故總稱“松江派”。當時董其昌的書畫,,為一時之宗,;與陳繼儒并稱于世。
◇蘇松畫派
見“松江畫派”,。
◇華亭畫派
見“松江畫派”,。
◇云間畫派
見“松江畫派”。
◇浙江畫派
簡稱“浙派”,。中國畫流派之一,。明代畫家戴進,錢塘(今浙江杭州)人,,山水,、人物取法南宋畫院體格,從學者甚多,,著名的有吳偉,、張路、夏芷等,。曾和戴進同為待詔的李在,,風格亦有相近處,。遂有浙派之稱。稍后,,蔣嵩出,,專弄焦墨枯筆,點染粗糙,。其后藍瑛的畫風雖與戴進不同,但通常被列作“浙派”殿軍,。吳偉,、張路等又稱“江夏畫派”,屬“浙派”支流,。
◇浙派
即“浙江畫派”,。
◇新安畫派
中國畫流派之一。以明末清初漸江(弘仁)為先路,,與查士標,、孫逸、汪之瑞合稱“新安派四大家”,。漸江為歙縣人,,查士標、孫逸,、汪之瑞為休寧人,,二縣皆屬徽州府治,晉唐時屬新安郡治,,故名,。亦稱“海陽四家”,“海陽”本名“休陽”,,三國吳置,,避諱改“海陽”,在今安徽休寧縣東十三里,。四家的特點宗法倪瓚,、黃公望,多寫生黃山云海松石之景,,著墨無多,,用筆堅潔簡淡。屬于此派者尚有程邃,、戴本孝,、鄭旼,風格沈郁蒼古,,現(xiàn)代黃賓虹師之,。師漸江者有江注、吳定、姚宋,、祝昌,,被稱為漸江的“四大弟子”。
◇畫譜
中國畫的圖錄或畫法圖解,。北宋宣和中有《宜和畫譜》,,原為宋徽宗內(nèi)廷所藏的歷代名畫著錄,下載圖畫,。但“畫譜”之名都本此,。南宋宋伯仁編的《梅花喜神譜》是從花的蓓蕾到凋落的梅花圖錄。元代李衎《竹譜詳錄》,。有圖有文,,主要介紹竹的畫法。明清以來木刻畫譜大都不出以上兩類,。如圖錄有《歷代名公畫譜》,、《晚笑堂畫傳》、《唐詩畫譜》,、《詩余堂譜》,、《十竹齋畫譜》等,畫法圖解有《圖繪宗彝》,、《高松竹譜》,、《雪湖梅譜》《芥子園畫傳》等。尚有畫學論著而名畫譜者,,如托名為明代唐寅所撰的《唐六如畫譜》,、清康熙間所編的《佩文齋書畫譜》、原濟(石濤)所著的《畫譜》(即《苦爪和尚畫語錄》)等,,亦往往冠以《畫譜》之名,。
◇裝潢
即“裝裱”。古代書畫用潢紙(用黃蘗汁染的紙)裝襪,,故名,。《唐六典》:“崇文館有裝潢匠五人,,秘書省有裝潢匠十人,。”也有將“潢”作水池解,,因為書畫邊緣鑲飾綾錦,,其本身如被圈圍的水池,故名,?!锻ㄑ拧て饔谩罚骸颁?,猶池也,外加緣則內(nèi)為池,,裝成卷冊,,謂之‘裝潢’,即‘表背’也,?!眳⒁姟把b裱”。
◇裝裱
裱,,一作“表”,,或作“褾”。也稱“裝潢”,、“裝池”、“裝治”,、“裝背“,、“裝褫”、“裱禙”,、“潢治”,。中國裱背和裝飾書畫、碑帖等的一門特殊技藝,。唐代張彥遠《歷代名畫記》載,。“自晉代以前,,裝背不佳,。宋時范曄始能裝背?!睎|晉安帝隆安,、元興(397一404)間,技藝漸趨成熟,。宋武帝時徐愛,,明帝時虞和、巢尚之,、徐希秀,、孫本伯編次圖書,裝背為妙,。梁武帝命朱異,、徐僧權(quán)、唐懷充,、姚懷珍,、沈熾文等“對前朝圖書”又加“裝護”,。《新唐書·藝》序謂初唐貞觀間,,重視裝裱:“列經(jīng),、史、子,、集四庫,,其本有正有副。軸帶帙簽皆異色以別之,?!彼未b裱益臻精妙,南宋周密《齊東野語》說:“四庫裝軸之法,,極其瑰致,。”又說:“其裝褾裁制,,各有尺度,,印識標題,具有成式,?!泵髑逡詠硌b裱技藝有所改進。大抵所裱之件,,用紙覆托背面,,掛軸加鑲綾、絹或紙的天地頭和邊框,,手卷外有包皮,,前有引首,中有隔水,,后有拖尾,,并各安裝軸桿;冊頁并鑲邊框,,前后有副頁,,上下加板面。書畫,。碑帖一經(jīng)裝裱,,益增藝術(shù)效果,便于觀賞和收藏,,殘破之物還能修補完整,。唐代張彥遠《歷代名畫記》卷三有《論裝背褾軸》一篇;明代周嘉胄《裝潢志》及清周二學《賞延素心錄》,,均為論述裝裱的專著,。
◇裝池
見“裝潢”,、“裝裱”。
◇裱褙
亦作“表背”,、“裝背”,。即“裝裱”。明周嘉胄《裝潢志,。裱背十三科》:“《輟耕錄》云‘畫有十三科’,,表背亦有十三科?!?
◇立軸
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,。中稱“畫心”(一名“畫身”,又名“蕊子”),,上稱“天頭”,,下稱“地腳”)上下又有“隔水”。裝裱尺寸有大有小,,四尺以上的畫幅,,稱“大軸”,俗稱“中堂”,,特大者稱“大堂”或“大中堂”、三尺以下的畫幅稱“立軸”,。有三色,、兩色、一色三種綾(或色紙)裱,。也有絹裱的,。上裝天桿,下裝軸,。有的天頭貼“驚燕帶”(一名“綬帶”),,此種格式盛行于北宋宣和時,后從之,。初“驚燕帶”不貼實,,能飄動,后貼實,,純?yōu)檠b鈽,。“畫心”上下端可加鑲錦條,,稱“錦眉”,,亦稱“錦牙”。
◇中堂
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,,詳“立軸”,。
◇大軸
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,。詳“立軸”。
◇屏條
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,,由于畫身狹長,,為四尺或五尺宣紙對開,故能裝裱成屏條形式,。屏條單獨掛的稱“條屏”(屏條),,四幅并排懸掛的稱“堂屏”或“四季(春、夏,、秋,、冬)屏”。亦有四幅以上多至十二幅甚至十六幅,,緊掛相聯(lián),,成雙數(shù)的完整畫面,稱“通景屏”或“通屏”,。又稱“海?!薄?
◇海幔
亦稱“海幕”,。即“通景屏”,。詳“屏條”。
◇橫披
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,。畫心豎短橫長,,左右邊稱“耳”,尺寸相同,,并裝對稱的木桿一副,,腹背有包首,貼有簽條,。
◇對幅
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,。通常兩幅成對懸掛。如書法對幅,,稱“字對”,,或稱、“對聯(lián)”,。明清繪畫,,有所謂“畫對”,兩幅大小相等的屏條,,懸掛方式與“字對”同,。亦有三聯(lián)幅,對幅中間加立軸,,如南宋法常有《猿,、觀音,、鶴》三聯(lián)幅。通常廳堂正中,,中間掛大幅中堂畫,,兩邊分掛字對。相傳明代收藏家項子京家,,“中堂為書法,,兩邊掛畫對”,乃屬特殊格式,。又木版年畫門神,、兩門各貼一幅,亦稱“對幅”,。
◇斗方
中國書畫的一種式樣,。通常以正方形較多。大小為四尺宣紙的八開或十二開不等,。
◇冊頁
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,。因畫身不大,亦稱“小品”,。有正方形,,也有長方豎形或橫形。有推蓬式,、蝴蝶式,、經(jīng)摺式三種。也有裱成單片,,稱為“散裝”。一般冊頁均取雙數(shù),,少則四開,、八開、十開,,多則十二開,、十六開,也有二十四開,。冊頁外鑲邊框,,前后添副頁,上下加板面,。欣賞,、攜帶、保藏,,均較方便,。
◇散裝
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,。詳“冊頁”。
◇手卷
亦稱“長卷”,、“圖卷”,。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。
歷代名畫如北宋王希孟《千里江山圖》,、張擇端《清明上河圖》,,元代黃公望《富春山居圖》等,皆為手卷裝裱,。外有“包首”,,前有“引首”,中有作品,,緊連其兩邊的是“隔水”,,后有“拖尾”,“包首”之上貼有“題簽”,。
◇引首
中國書畫手卷裝裱上所留空白紙方的地位,。可以在上面題寫,。因在開卷時首先看到,,故稱。參見“手卷”,。
◇詩塘
中國畫立軸裝裱上方所留出的地位,。由于畫身正方,或過闊過小,,裱成立軸,,軸長畫短,有失均衡,,故在畫身上方嵌一空白紙方,,用以題字,謂之“詩塘”,。參見“立軸”,。
◇拖尾
中國書畫手卷裝裱上所留空白紙方的地位??梢栽谏厦骖}詩作跋,。因在開卷至末尾才見到,故稱,。參見“手卷”,。
◇黃山畫派
中國畫流派之一。以清初宣城(今屬安徽)梅氏一家為嫡系,梅清,、梅翀,、梅庚、梅蔚等,,與流寓宣城的石濤,,都是長期深入黃山,既師造化又師古人的畫家,。新安畫派主要亦師黃山,,故有人主張歸入黃山畫派,但風格不同,,正如漸江與程邃各有特色,。
◇虞山畫派
簡稱“虞山派”。中國畫流派之一,。清代山水畫家王翚,,先后師王鑒、王時敏,,并取法宋元諸家,,畫名盛于圣祖康熙(1661-1722)間,主要學生有楊晉,、顧昉,、李世倬、上睿,、胡節(jié),。金學堅等,翚為江蘇常熟人,,常熟有虞山,,因有“虞山畫派”之稱。其崇古摹擬風尚,,影響頗大,。
◇婁東畫派
簡稱“婁東派”。一稱“太倉派”,。中國畫流派之一。清代山水畫家王原祁,,繼其祖父王時敏家法,,并仿黃公望法,名重于圣祖康熙(1661-1722)間,,一時師承者甚多,,以族弟王昱、侄王愫,弟子黃鼎,、王敬銘,、金永熙、李為憲,、曹培源,、華鯤、溫儀,、唐岱等為著,;其后有曾孫王宸、族侄王三錫,,以及盛大士,、黃均、王學浩等,。婁江(即瀏河)東流經(jīng)過太倉,,故稱“婁東派”此派崇古保守的畫風,與“虞山畫派”相依托,,對后世影響頗大,。
◇江西畫派
簡稱“江西派”。中國畫流派之一,。以清初畫家羅牧為代表,。羅牧系寧都(今屬江西)人,居南昌(今屬江西),,畫山水初得魏石床傳授,,后學黃公望,筆意空靈,,在江淮地區(qū)頗有學之者,。
◇海上畫派
簡稱“海派”。中國畫流派之一,。鴉片戰(zhàn)爭后上海辟為商埠,,各地畫人流寓上海日眾,成為繪畫活動的中心,,有“海派”之稱,。其特點:在傳統(tǒng)基礎(chǔ)上能破格創(chuàng)新,流派自由,,個性鮮明,;重品學修養(yǎng);和民間藝術(shù)有聯(lián)系,,能達到雅俗共賞,;善于借鑒吸收外來藝術(shù),;畫會興起,切磋成風,。代表畫家有趙之謙,、虛谷、任頤,、吳昌碩,、黃賓虹。尚有任熊,、蒲華,、胡公壽、張熊,、吳友如,、程璋、吳慶云,、任薰,、錢慧安、沙馥,、黃山壽倪墨耕,、趙子云、王一亭,、馮超然,、鄭午昌等?!逗I夏帧匪浂噙_七百余人,。
◇嶺南畫派
簡稱“嶺南派”。中國畫流派之一,。廣東地處五嶺之南,,明清以來,畫家不下千人,。著名的明代有林良,,擅長水墨寫意花鳥畫,筆墨簡括勁挺,,豪縱爽辣,,開嶺南一帶畫風。宗其法者有高儼(山水畫),、陳瑞(花鳥畫),;黎簡、李魁繼起,,著重描繪廣東山川的特色,前者蒼潤似吳鎮(zhèn),淡遠近倪瓚,,后者乃一畫工,,而技藝精能。清乾?。?736一1795)間有蘇六朋,、蘇長春,善人物,,六朋以人民生活和市井風俗作題材,,長春雖常繪神仙佛像,卻以南方的凡人作模型,。清末有居巢,、居廉,善花鳥蟲魚,,學惲壽平?,F(xiàn)代的番禺高劍父、高奇峰,、陳樹人早年均師事居廉,。高氏兄弟和陳樹人后曾留學日本,進修畫藝,,引進西畫技法,,作品題材多寫中國南方風物,在運用中國畫傳統(tǒng)技法基礎(chǔ)上,,融合日本南畫和西洋畫法,,注重寫生,創(chuàng)立了色彩鮮艷明亮,,水份淋漓飽滿,,暈染柔和勻凈的現(xiàn)代嶺南畫派的新風格。
◇六朝四家
六朝指三國的東吳,、東晉,、南朝的宋、齊,、梁,、陳,皆以建康(吳名建業(yè),,今江蘇南京)為首都,。四家,畫史上指東吳曹不興,、東晉顧愷之,、南朝宋陸探微,、南朝梁張僧繇。唐代張懷瓘評六朝畫謂:“張(僧繇)得其肉,,陸(探微)得其骨,,顧(愷之)得其神?!绷嫼币?,尤以曹不興之跡無存。元代湯厚認為曹不興《兵符圖》一卷,,“筆意神采,,疑是唐末宋初人所為”。
◇南宋四家
南宋院體山水畫家李唐,、劉松年,、馬遠、夏圭四人的合稱,。屬豪縱簡略一路畫風,。初無此稱,元代湯厚謂:“南宋畫院諸人得名者,,若李唐,、周曾、馬遠,、夏圭,、李迪、李安忠,、樓觀,、梁楷之徒,仆于李唐差加賞識,,其余亦不能盡別也,。”倡此說者為明代唐寅題劉松年《春山仙隱圖》,,有所謂“李,、劉、馬,、夏”之稱,。其后屠隆說:“李唐、劉松年,、馬遠,、夏圭,此南渡以后四大家也,?!睆埑笳J為:“南宋劉松年為冠,,李唐、馬遠,、夏圭次之,。”張?zhí)╇A則曰:“劉,、李、馬,、夏,,俱負重名,而李,、馬為最,。”
◇元四家
元代山水畫的四位代表畫家的合稱,。主要有二說:一是指趙孟?、吴疹R⒒乒⑼趺傷娜耍鞔跏勒輟兌趙墳囪浴じ鉸肌貳6是指黃公望、王蒙,、倪瓚,、吳鎮(zhèn)四人,見明代董其昌《容臺別集·畫旨》,。第二說流行較廣,。也有將趙孟睢⒏嚦斯?、黄耿吴疹R⒛哞?、王蒙恒娖伟該u薄,;縊涓饔刑氐悖饕即游宕礎(chǔ)⒈彼尉奕壞幕∩戲⒄茍矗乇誓幸餿ぃ⒔岷鮮櫸ㄊ模竊剿鬧髁鰨悅髑辶醬跋旌艽蟆
◇元六家
元代趙孟?、竾乘恭、黄耿吴疹R⒛哞?、王蒙的恒娖?渭霸募搖薄
◇南北宗
明代董其昌關(guān)于劃分山水畫家為南北兩個派系之說,。《容臺別集·畫旨》:“禪家有南北二宗,,唐時始分,;畫之南北二宗,亦唐時分也,,但其人非南北耳,。北宗則李思訓父子著色山水,流傳而為宋之趙斡,、趙伯駒,、(趙)伯骕,,以至馬(遠)、夏(圭)輩,;南宗則王摩詰(維)始用渲淡,,一變鉤斫之法,其傳為張璪,、荊(浩),、關(guān)(仝)、董(源),、巨(然),、郭忠恕、米家父了(芾,、友仁),,以至元之四大家(黃公望、吳鎮(zhèn),、倪瓚,、王蒙),亦如六祖(即慧能)之后,,有馬駒,、云門、臨濟兒孫之盛,,而北宗(神秀為代表)微矣,。”又云:“文人之畫自王右丞(維)始,,其后董源,、巨然、李成,、范寬為嫡子,,若馬、夏及李唐,、劉松年,,又是大李將軍之派,非吾曹當學也,?!贝苏f與山水畫家?guī)煶醒葑兊氖穼嵅槐M符合,且有崇“南”貶“北”之意,。明代陳繼儒(當時與董其昌并稱“董陳”)所說尤為明顯:“李派板細,,乏士氣;王派虛和蕭散?!泵髂┣宄醍媺浩鸶胶?,形成以“南宗”為“正統(tǒng)”之見。
◇明四家
明代中葉沈周,、文徵明,、唐寅、仇英四人的合稱,。他們之間有師友關(guān)系,,畫藝各具風格特點,對后世頗有影響,。沈,、文畫風較近。后來發(fā)展形成了吳門派,。明代卓然成家,前期有戴進,,中期有林良,、吳偉、呂紀,,后期有陳洪綬等,,沈、文,、唐,、仇并不能代表整個明代繪事。
◇畫中九友
明末清初董其昌,、楊文聰,、程嘉燧、張學曾,、卞文瑜,、邵彌、李流芳,、王時敏,、王鑒等九位畫家的合稱。見清初吳偉業(yè)所作《畫中九友歌》,。
◇金陵八家
明末清初龔賢,、樊圻、高岑,、鄒哲,、吳宏、葉欣,、胡慥,、謝蓀八人的合稱,。他們的繪畫題材和風格不盡相同,因聚居金陵(今江蘇南京),,皆有一定時譽(以龔賢最著),,故稱。見清代張庚《國朝畫征錄》,。另指陳卓,、吳宏、樊圻,、鄒哲,、蔡霖淪、李又李,、武丹,、高岑為“金陵八家”,見乾隆《上元縣志》,。但多以前說為準,。
◇清六家
清初山水畫家王時敏、王鑒,、王翬,、王原祁、吳歷,、惲壽平六人的合稱,。亦稱“四王、吳,、惲”,。他們繼明代董其昌之后享有盛名,領(lǐng)導畫壇,,左右時風,,當時被目為“正統(tǒng)”。